我院师生赴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翻译实践调研

 

       5月16日,我院教师肖体强、王军带领2023级高级翻译班及国际人才定制班20名学生,前往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展翻译实践调研活动。此次活动以"博物馆标识语与展品文本英译研究"为主题,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分析翻译现状,提炼专业规范,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建设。

       作为继三星堆之后古蜀文明的又一重要实证,金沙遗址出土文物不仅承载着三千年前先民智慧,更见证着长江流域文明与中原文化的深度交融。其博物馆作为国际文化传播窗口,标识语及文物说明的英译质量直接影响全球观众对中华文明的认知。金沙文物的翻译需恪守“信达雅”原则,既要精准传递历史信息,更需彰显中华美学意蕴。

       调研期间,师生团队综合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及语料库研究方法,系统采集青铜器、玉器、金器等重点文物的中英对照文本。在遗迹馆与陈列馆实地考察中,针对“太阳神鸟金饰”的译法所传递的“金乌负日”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讨论,探讨 “十节玉琮”译文策略所体现的文化主权意识。师生团队认为,翻译策略需根据文物功能动态调整,礼器类应侧重文化补偿,工具类则优先术语规范。学生通过调研,将理论融入实践,明确翻译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,而是搭建文明对话的认知桥梁,为讲好中国故事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
       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突破性的英语语言文学和翻译学实践功底、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优秀的学习、思维、创造、合作与领导能力的国际型、通识型、应用型优秀人才。此次金沙之行不仅创新“理论-田野-应用”三位一体教学模式,更以青年智慧推动文化传播机制优化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深化校馆合作,搭建实践平台,让世界透过翻译之窗,领略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。

供稿:学院办公室